中港迷思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港婚姻?
【愛情通關密語(上)】
由平行線變成紅線
2019.05.02
Doreen說是神給予她信心,相信神不會傷害她,她也將這份信心交給了Carlos。
【中港迷思】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中港婚姻?
2019.05.02
近年中港矛盾嚴重,大部分人聽到「中港婚姻」,都馬上聯想起一些負面標籤:老夫少妻、掠奪公屋、離婚率高、劏房兒童等等……
時移世易,香港和內地經濟環境與二十多年前大有不同,中港婚姻又會否以第二個形式存在?
先前四個愛情故事告訴我們,中港情緣不一定是媒體報導的模樣,在這些負面標籤背後,
新移民是否真的有如大眾所理解般惡名昭彰?以下會一一用數據分析這些迷思。
迷思一 - 新移民教育程度低,是「低質人口」
下面兩個圖表是單程證來港人口與全港人口的學歷比較,左邊圖是新移民的數字,可見曾接受專上教育的人口比例由2006年的7.9%上升至2016年的19.5%,意味著現時大概每十個新移民有兩個是大專/大學生。
對比全港人口整體的學歷,最近2016年的數據顯示接受專上教育人士的比例佔33.2%,即每十個人就有三個大專以上程度。
兩者數字上的確有差距,但差距未至於非常明顯,而且兩者都有上升趨勢,不能斷定新移民都是教育水平低。
迷思二 - 綜援全都被新移民搶光
根據統計處最新一次數據,在2017年本港領取綜援的個案總數為232,234。下圖顯示,個案數字來說,非新移民,即香港人永久性居民受助個案有220,610宗,而未滿七年的受助個案有11,524宗,佔大約5%。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 家庭及社區) 梅偉強指:「新移民的綜援個案數量從來都不是佔申請數目最大的部份,近年甚至有下跌的趨勢,反而老人家申請綜援的比例一直是最高。」
而在新移民中,佔最多的申請原因是年老和單親,不工作攤大手板攞綜援的新移民並非想像中多。
梅主任指中港婚姻發生衡突原因主要與生活、住屋環境有關,尤以基層家庭較嚴重。例如現時劏房問題比十年前更惡劣,是其中一些壓力的源頭,實際居住環境令新移民家庭生活很緊張。
他認為近十年間社會的中港矛盾越來越大,很多香港人出現「排他心態」,並將這些看法加諸於新移民身上,「他們就成了代罪羔羊」。
「這種污名化其實反映了大眾未必很理性分析實質數據,大家都憑着印象和以訛傳訛來判斷。」
他認同現時單程證審批權完全屬於內地出現有很多問題,「誰有資格?誰人可以優先?香港絕對有空間可以參與。」他指有些個案在現有的單程證制度下是受苦的,譬如單親個案,例如太太正在輪候單程證,但先生香港人先生去世,又或者人間蒸發,該名媽媽就會立即失去輪候單程證的資格,「這些情況就很慘,這些是「死症」。」
對於配額用不完,但申請人仍然要輪候很久的情況,梅主任笑言「對啊,這個是沒有人知道的,審批過程不是透明的,是內地全權處理。」
香港人口趨勢越來越老化,出生率令人擔心,在任何一個社會都一樣在一個老齡化的社會當中外來人口就是動力。問題在於如何幫助新來港人士融入社會以及令本地人接受和明白這個道理。他認為政策十分重要,不單止是新移民政策,整個社會政策,包括房屋供應不足的問題,這是怨氣的源頭。所以政府的角色不是在於輔助新移民,而是應該着重考慮如何照顧整個香港的基層市民,減少社會上的怨氣,大家就不會常用矛頭去攻擊新移民。
迷思三 - 新移民子女特別慘,成長有困難
多年接觸離婚個案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博士不認為中港婚姻較多離婚個案,「婚姻問題的原因並非中港婚姻這麼簡單,兩個人相處有困難才會導致婚姻問題。」
她指「離婚家庭的小朋友慘唔慘,在於父母懂不懂相處」,新移民普遍樂意接受幫助,社工較容易施予援助給小朋友。「本地夫婦有錢在法庭打七年八年官司,打生打死,小朋友必定受苦。她指不是中港婚姻令孩子受苦,而是要看父母如何相處。她又指相識年期短的情侶結婚,離婚率比例較高。
她認為「中港婚姻對於在中港家庭成長的小朋友不算壞事。在將來的世代,他們是一群有特殊優勢的孩子。」她解釋因為這群人同時熟悉香港及內地的情況,在兩地擁有人際網絡,包括父母雙方家族擁有的網絡,不論在任何一處發展都比那些父母均是香港人、沒有內地背景的小孩條件較優勝,「香港現時已失去優勢,被納入為大灣區的一個城市,將來社會並不會只需要只熟悉香港而完全沒有內地背景的人。」